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内容提要: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改革开放的革命实践学习原著,围绕“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个主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革命决策”、“邓小平论述了改革开放革命的深刻含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探讨,体现了十九大关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以此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的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1]这段话全面揭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的时代内涵。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这段光辉历史,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确不平凡,令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三大转变的革命决策
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改革。”[2]就是说,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一条新路,而且是一条必由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不过,当时没有直白地用“改革开放”这个词,直至1985年全国整党时还是提的“改革、开放、搞活”。这都是我们的国策。
什么叫“改革、开放、搞活”?“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3]开放,包括对国内、国外两种开放。对国外的开放,就是引进外国的技术、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叫做技术交流;对国内的开放就是横向经济联系。“对内经济搞活”,就是先把微观经济搞活,继而把整个市场搞活,进而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作出改革开放的革命性决策?
从当时的客观实际来说,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掩盖一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
从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必须进行革命性改革。一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模式,统得过死,使本质上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应有的活力。二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方面来说,还存在种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三是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必然带有如马克思所说的“旧社会的痕迹”。“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5]对外开放后,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又会侵袭我们队伍的意志薄弱者[6],所有这些依附在社会主义肌体上的弊端和缺陷,在社会基本矛盾体系中虽然不是主流,但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产力发展,有些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对此,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来发展生产力。
从改革开放的目标来看,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7]他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8]这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9]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这场革命的真谛和力量。
二、邓小平论述了改革开放革命的深刻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0]总书记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途径,这就是回顾改革开放革命历史,结合实际学原著,具体领悟改革开放这场革命的原汁原味。
我们翻开《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系列论述,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新”就新在改革开放这场革命的广泛性、全面性、深刻性。
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词时指出: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向全国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11]12月13日,邓小平受中央委托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又一次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12]这几段论述,不仅指明改革开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而且揭示了改革开放的革命性质和重大意义。
1982年1月31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13]可见,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体制改革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代表时说:“这几年进行的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意味着中国将出现全面改革的局面。”又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14]
从以上邓小平的系列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悟到,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意义上来说,从改革开放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新”就新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1985年和1986年,邓小平几次在会见外宾时都说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5]什么意思?很明显,这里说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言的。人们用通俗的语言说,第一次革命叫当家作主站起来的革命,第二次革命叫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革命。这是很形象的概括。
这两次革命,既有相同点,又有本质的不同。邓小平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6]。但是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或“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或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17]这就是说,改革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既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传统革命,也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和改良,而是对所有体制的根本变革,是建立一种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8]
“新”就新在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思想。
从1984年到1987年的城乡体制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到1992年春,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更是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科学命题。
为什么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结合我国实际阐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20]“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思想,不仅新在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而且新在针对当代中国实际,把“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放到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同等地位上。然而,到此并没有止步,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21]这样就把解放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和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全部任务的高度。这是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
这些新话,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再到解放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三次跃升,一步一步深化人们对改革开放革命意义的认识,进入新意境,达到新高度。
三、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板,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2]那么改革开放的革命四十年来,与古今中外相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本文对此不作分析,而主要是从结果来看,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特有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深植于中国沃土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和工作方法,至少有四大革命硕果:
一是独特的理论: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界定和十九大精神,我们可以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个理论体系,总的来说,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3]
二是独特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文献对这条道路的阐释,我们可以把握三个要点:一个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原则,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大鲜明特色,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
三是独特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概括地说,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展开来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是独特的方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就必须坚持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这“十四个坚持”是对原“五个基本”的整合,保留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对十五大、十七大、十八大先后提出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进行综合归纳和提升,统称为基本方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经四十年。这四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四十年。这四十年是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四十年,是坚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四十年,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祖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四十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丰硕革命成果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四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的向前发展。”[24]
(宜昌市委党校退休教师陈人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