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申:铅华褪尽亦为民 老有所为续新篇
发布人:宋建春
发布时间:2014-12-18
浏览次数:6263
铅华褪尽亦为民 老有所为续新篇
——记湖北省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李克申
从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调研员岗位上退休后,李克申先后担任随州市支援宁西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十几年来,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以满腔的热情、忘我的奉献,继续为随州建设发展默默耕耘,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的誓言。
公仆情怀存心间
作为一名有着44年党龄的党员干部,李克申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担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期间,为了让全市老区、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足迹踏遍老区的山山水水,先后深入到每个乡镇调查研究、访贫问苦,为当地发展经济出谋划策,为基层干部解读政策,引导贫困农民找寻致富路。先觉庙村位于先觉庙水库库区,经济落后,李克申得知后,6次来到先觉庙村,查看地形和土质,了解当地气候。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果树。回到市里,李克申顾不上休息,找到林业局、扶贫办,落实栽树的事。树终于栽好了,可2007年冬天一场大雪又让李克申焦心不已,他担心刚种的小树苗难以过冬。2008年的春节还没过完,李克申便急忙赶到先觉庙,了解树苗受冻情况,联系补种事宜。现在,果树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吴山镇河西村解决了饮水难题,环潭镇涢阳凤凰村整修了涢水桥,星农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丘陵山区山场林间土鸡散养技术在广水市普遍推广……为随州老区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宁西铁路湖北段建设期间,铁路联络线切断了高城镇雷家祠村梨子园19户村民进出的唯一通道,村民对此反应激烈。时任市支铁办主任的李克申知道后,带人多次到西安、武汉,3进西宁铁路建设总指挥部,4次来到规划设计院,呈报文件资料20余份。最终,宁西铁路总指挥部同意拟建交通涵,补偿村民整体搬迁资金34万元。村民闻讯,自发到电视台点歌,以表谢意。此外,被征地农民补偿款的发放也是个大问题。如何保证农民该得的钱一分也不少?李克申想了一夜,最后,他干脆让银行把运钞车直接开进乡镇,自己现场办公,农民直接领取补偿款。那一天,李克申手不离笔,现场签字6个小时。草店镇一位农民流着泪从他手中接过钱,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红色事业耀余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后辈人来说,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渐渐淡忘。为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李克申呕心沥血、积极争取,不遗余力地为随州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奉献余热。
2004年春,李克申在随县草店镇了解到一段往事:1949年3月17日,草店区政委张子仪、区长王庭义等5名干部为保卫新生的民主政权,在当地帽儿坡壮烈牺牲。早在1954年,草店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就曾提议为这些烈士建一座纪念碑,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时任老促会会长的李克申多方奔走,筹资15万元,于2004年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了却了草店人民50多年来的心愿,凝聚了推动老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作为新四军第五师的诞生地最初并未被普遍认同。对于第五师的旧址,过去史界有“随州洛阳九口堰说”、“安陆白兆山彭家祠堂说”等多种说法。2008年9月,市委决定筹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李克申被任命为研究会会长。为了澄清争议,他带领市新四军研究会深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赴北京、南京、武汉等地走访健在的五师老同志,多方证实了洛阳九口堰就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建军地。此项研究工作,引起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领导的重视,研究会会刊《铁军》杂志主编李赞庭专程来到随州,经过深入考察论证,认可了市新四军研究会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九口堰红色资源,李克申带领研究会一班人积极奔走,多方筹措资金2500万元,在修缮旧址的基础上,兴建了新四军九口堰纪念馆、江汉军区纪念馆、张体学在随县纪念馆及湖北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形成了随州红色旅游景点的基本框架。目前,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已成为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州市廉政教育基地,并被补充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期目录,实现了随州国家级红色旅游品牌零的突破,三馆一园建设进入煞尾阶段。
同时,利用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随州留下的宝贵红色资源,李克申组织编纂、出版了50万字的《李先念在随州》,此书已分发到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各中小学图书馆(室)以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廉政建设教育的生动教材,教育和影响着新一代的随州人。
返璞归真显本色
襟怀坦荡、荣辱不惊,勤奋务实、与时俱进,这是人们对李克申的评价。退休后,李克申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书法艺术是李克申的业余爱好。闲暇之时,他泼墨写字、作诗言志,把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对群众的深情书写在一页页宣纸上,也牢牢铭记在自己心间。在长期的积累中,他深刻领悟到传统书法艺术的神韵,所书写的“济苍生”、“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等书法作品,不仅在多个画展中展出,还被炎帝神农故里纪念馆和擂鼓墩编钟纪念馆碑林镌刻和收录。
李克申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一直保持着农民勤劳朴实的优良作风。退休后,他在城郊租了几间旧平房,开了1亩荒地,和老伴一道栽花种菜、养猪喂鸡,寄情于田园。遇到双休日或节假日,他经常把子女们召集来共同深耕细作,共同分享劳动的艰辛与喜悦,也教育子女不忘本,明白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一位老领导到李克申的“耕园”做客后感慨不已,即兴赠诗一首:“州官成老骥,思根农院中。难忘谋民利,夕阳更艳红。”
李克申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一个永远也闲不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的人,一个值得人们尊敬与效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