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云在沙市区实验小学“开学第一课”上为师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黄志刚 摄)
中国网武汉10月13日讯 讲台上,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精神抖擞,话语铿锵。
讲台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朗朗笑声。
今年9月1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实验小学。这位老人以“传承红色基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为孩子们讲“开学第一课”。
老人名叫郭景云,今年83岁,党龄66年,一辈子最挂心的就是年轻一辈能否把革命信仰和精神传承下去。
19年前,郭景云退休不褪色,开始义务宣讲延安精神。他不仅自己始终牢记先辈们“爱党、为党”的红色革命精神,更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追求和信仰深深植根到儿孙们心中。
“这辈子我最骄傲的事,就是我们一家三代16人,有12名共产党员!”郭景云说,一样的姓氏、相同的党员身份,以党风指引家风,是一家人的荣耀。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红色种子在家庭生根发芽
“希望同学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争做向上向善好少年,从小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宣讲中,郭景云深情讲述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一封信、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一首诗的故事,勉励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郭景云深刻的思考、风趣的语言,给师生们带来一场红色文化的精神盛宴。
“郭爷爷虽然83岁了,仍站在讲台上为我们宣讲,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我们要向郭爷爷学习,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牢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郭景云的红色故事,点亮了孩子们爱国主义的火种,激活了孩子们的自信源泉,让爱国情怀相伴终身。
像这样的义务宣讲,郭景云坚持了19年,宣讲300余场,听众7万余人次。
是什么支撑着老人从花甲之年义务宣讲至耄耋之年?郭景云的回答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郭景云的大家庭里,他是第一个共产党员,1953年9月11日入党。“我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是党教育我、培养我,我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说起初心,八旬老人的语气斩钉截铁。
1936年,郭景云出生在汉阳。4岁时,父亲郭玉华在抗日战争中不幸牺牲,母亲婉拒抚恤金,带着幼子回到老家。1952年1月,在汉口当学徒的郭景云参加了武汉市“三反”“五反”运动,后被评为武汉市五金系统优秀工作者。
1952年7月15日,在武汉市总工会推荐下,郭景云进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学理论、听报告、谈理想,虽然生活艰苦,他始终卯足了劲,刻苦学习,努力汲取精神养分。在这个革命的熔炉,他心中种下了延安精神的种子,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和追求。
“在革大学习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收获了三块人生基石:跟着共产党走,服从组织安排,忠诚为人民服务,受益终身!”郭景云17岁入党,先后在7个行业工作,获得过工作单位、行业系统、市级、省级、国家级表彰数十次,他说:“是党的培养和教导鞭策我时刻追求进步。”
听党话、跟党走。郭景云还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作为人生礼物送给子孙们,从子女到孙辈,他都要求大家“少年入队、青年入团、成年入党”,激励子孙一路前行。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从1979年长子入党到第3个孙辈入党,郭景云家除了他和老伴曾端娥第一代党员,已发展到第二代有4名党员、第三代有6名党员。
“清清白白做人”——纯正党风引领清正家风
1996年,时任荆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的郭景云退休了。
“郭部长,请您到我们企业做顾问,不用每天来上班,每月给您开5000元顾问费。”刚退休,一家企业老总打来电话“邀请”。
那时,郭景云每月退休工资900元,面对“巨额”顾问费,他坚决拒绝:“不干什么事,如果拿了这钱,心里绝不会踏实。”
爱党,就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是郭景云坚守了一辈子的红线,也表达着他对党的爱。
义务宣讲延安精神,郭景云有“四不”规矩:不接、不送、不吃、不收。
近的地方,老人走路去,说“锻炼身体”;远的地方,就乘公交车,称“接地气”。遇上实在推辞不掉的讲课费,他就作特殊党费交了,或捐赠给困难学子。
在儿女们看来,父亲一辈子的坚持,有些“不近人情”。
1984年,郭景云从石首市绣林镇调到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工业局任党委书记、局长,妻子曾端娥也从石首调进城。曾端娥本以为会安排在教育系统并当个干部,却不曾想被安排进了企业。
“母亲并没有多说,只嘀咕了一句‘怎么没被安排进教育系统’。父亲就回了一句话‘组织安排去哪,就去哪’!”二儿子郭海英回忆说,父亲这句话他至今记忆深刻。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物资供应实行“双轨制”,同一物资的市场价往往比计划价高出许多。那时,三儿子在一家物资公司工作,钢材紧缺,任务压头。明知道郭景云“不好说话”,仍试着“开了口”,希望时任工业局局长的父亲批几吨计划钢材。
“不出所料,当场被父亲严词拒绝,还给我上了一堂严肃的政治课。”三儿子说,当时对父亲的“不近人情”有些不能理解。经年累月后,他越来越觉得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重要和可贵。
从此,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三儿子也跟父亲一样,坚决“不打招呼、不批条子。”
家风其实很简单,一代做给一代看。
1992年,二儿子郭海英考入荆州市公路局工作。得知他在收费科工作,一些发小、同学、朋友纷纷来“托关系”,希望办理免费通行证。“享受免费通行的公车有严格规定,必须按照政策和流程办理。”郭海英一律敬谢不敏。他说,工作岗位上尽本分、守初心,离不开家风的深刻影响。
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是郭景云一辈子的坚持,也是郭家的家风箴言。
“踏踏实实干事”——用行动践行传承信仰
在郭景云家,家风传承无需刻意灌输,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
翻开郭景云家三代人的简历,记者发现,家庭成员多是各自单位的骨干,都获得过表彰。“虽然父亲曾任人事局长、组织部副部长,但在我们兄妹4个的工作安排上,从没用过权、插过手。”郭海英说,大家的成长和成绩都是各自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1976年,郭海英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没有分配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知青点,而是被安排到城郊生产队。那时,父亲正任绣林镇党委书记,对于儿子的下乡分配,郭景云只有一句话:“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好好干!”
这一年郭海英16岁,安排的工作是为生产队收大粪。每天,他挑着粪桶穿行在乡间小道上,道路高低不平,走路磕磕绊绊,粪桶里的粪水四溅,一天下来,满身都是粪水、臭味。条件虽然艰苦,郭海英却从没跟父亲抱怨一句,一干就是3年。
父亲的以身作则和严厉要求,把踏实干事印刻在子女心中;郭海英在艰苦环境中的埋头苦干,淬炼出实干担当的优秀品质。
当了5年兵,又在基层干了8年多,1992年,郭海英凭借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顺利考入荆州市公路局工作。
2003年,全国推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以桥养桥、以路养路”。在计划财务科工作的郭海英,接到了探索采用融资模式建设207国道荆州至公安卷桥段和318国道万城至丫角段的工作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郭海英和同事们抓紧一切时间研究政策,抓住一切机会拜访银行机构,一遍遍讲前景、谈预期、算收益,终于筹集到建设资金,工程得以顺利开工。他也因此荣获“2005年度荆州市交通系统十佳公仆”称号。
如今,郭家“踏踏实实干事”的好家风也传递给了第三代。“我7名孙辈及他们的伴侣中,有4名硕士、2名博士、1名高级工程师,这都是孩子们勤奋刻苦、兢兢业业收获来的!”郭景云骄傲地说。
孙女郭书亭大学毕业后,考入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英语,并担任班主任。教学中,不仅教授知识点,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带领大家主动学习;生活中,还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分享人生感悟,疏导负面情绪……
严中有宽,宽中有爱,工作6年来,郭书亭用勤恳敬业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感谢,多次被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评为“优秀教师”。
“在我们家,入党是硬要求。学生时代还不能完全理解,工作后才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爷爷的良苦用心。”郭书亭说,党风指引家风,带进工作、融入生活,才让自己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这份好家风我们一定会传承践行下去!”
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教,郭景云用言传身教帮子孙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在润物无声中为他们立起人生坐标!
文:肖潇、万杨、张小成、邬和静(转自中国网)
中组部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干部工作”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老干部”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官方客户端
“湖北老干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