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的一天,在外地的我突然得知尊敬的周年丰先生不幸仙逝。噩耗传来,不禁让我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综观先生60年革命生涯和我与他交往的30年时光,年丰先生铁心向党、忠贞不渝,为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奋斗毕生。
渊博扎实的红色学识
年丰先生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任江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荆州地区教委主任,荆州地委秘书长,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文化厅厅长,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他曾在一文中写到:“有人曾劝我,不要活得太累。我认为,我是党员,入党时的承诺不能忘。因此,我总是把勤学习、干实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把为官与做人组合成一条人生直线,努力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天职。”
有了这份初心的坚守,他无论到哪里都把抓学习放在首位,坚持每天清晨起床读书读报读文件。记得1991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时,中央通过机要每天向各地传真一份文件。时任荆州地委秘书长的周年丰,下班后带着文件到地委的工作点——潜江市浩口镇传达宣讲。当时我在那儿任镇长,年丰先生每次到后,都兴致勃勃地亲自向地委工作队干部和镇机关人员宣讲,并组织学习讨论,结束后连夜返回荆州。就这样夙兴夜寐地先后来了五六次。
在文化厅工作时,他说,省文化厅所在地叫读书院,文化厅要有文化,读书院里要读书。到报社,就对编辑记者讲,新闻宣传似打仗,不打哑巴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抓学习,首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对那些“不读书、不看报、不研究文件、不调查研究”的“四不”干部提出尖锐批评。
先生对党的领导人重要讲话、党的重要文献、党的重要会议和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挥洒自如。2015年,我在任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长期间,结合工作实际编了一本《在路上》的集子问序于他。为写这篇序,他居然穿透了30多万字的书稿,翻阅了大量资料,做了一万多字的笔记。序中写到:“作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记得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拜谒了革命圣地西柏坡,重申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赴京‘赶考’。习近平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很好地呼应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讲的,革命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是对‘赶考’的忠实继承和革命性的发展。”先生的序言,纵横流淌、大开大合地阐述和释放了大量的红色史料和红色故事,而将这些经典故事搬进今天的“赶考”路上,让人深感鲜活与厚重。
提起焦裕禄,先生曾在一文中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对焦裕禄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刻高度概括,可触可信可学,焦裕禄不仅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同时也是全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典型。教育活动的主体与焦裕禄精神高度契合,要求将弘扬学习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他还提及当年被省委书记王任重赞为活着的焦裕禄的原新洲县老县委书记白水田,称他是从兰考携经带宝到湖北的第一人。
进入晚年后,他仍然顽强地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写稿。2018年3月,他在《讴歌与弘扬》一文中写到:“整个春节,我哪儿没去,在家里读点毛泽东、习近平等同志的著作。这让我想起了一批老延安人,周恩来、刘少奇、邓颖超、徐向前……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可见先生手不释卷。
不舍昼夜的红色推动
红色,是年丰先生的忘我追求与无私担当。他常常讲,逝水流年,时不我待;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作报告他必讲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搞调研必到革命老区红色苏区看陈列馆纪念馆,并常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写文章必引经据典,回望历史,渗满红色元素。
先生说,“干”是成功的最大秘诀,是最古老、最“笨”却又最管用、最有效的办法。干,关键要干在“点子上”。他牢记“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到省委工作后,他常年坚持跑基层,抗过洪,排过渍,救过灾,守过堤,抓过扶贫和计划生育。1996年,他在利川扶贫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利川的乡镇他跑了二至三遍,还跑了周边县的几十个乡镇。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厚的为民情怀,促使先生成为赓续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
他在任文化厅长时,为让文化染透红色,提出文化工作要坚持六个“多一点”的理念,即多一点从政治来讲文化;多一点从政治家办文化来讲文化;多一点从解决主要矛盾来讲文化;多一点从占领阵地来讲文化;多一点从讲政策讲法治来讲文化;多一点从改革来讲文化。为抓文化经济政策的督办和落实,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利用一切机会呼吁各级党政领导帮助农民解决“看戏难、看电影难、读书难”等问题,还亲自为剧团演出《洪湖赤卫队》《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红色歌剧当“演出经纪人”,在荆楚大地收到了“昨日唱红一湖水,今日唱立一座山”的社会效果。
如果说组织上让他任文化厅长,为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而调他到湖北日报当社长,又为他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平台。为把报纸真正办成党的喉舌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这个大社长响亮地提出《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重大命题与时代之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新闻是时代的记录,也是时代的晴雨表。在新闻史上光彩夺目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反映时代本质的“亮点”之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登高望远,决不做井底之蛙。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简言之,就是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年丰先生退休后,省委让他参与组建延安精神研究会。1999年至2014年,在担任副会长和常务副会长的15年里,面对初创时期遇到的困难,他在省委和几任会长的领导下,采取培植典型,创办杂志,组建宣讲团、民乐团,创建网站平台等多措并举,仅《延安颂》杂志就出版40期,计16万册,160万字。这样全方位、大力度、广领域、多层次的宣传,让延安精神响彻荆楚大地,传遍千家万户,受到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充分肯定和表彰。省委肯定“省延研会的工作是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国延安精神进校园座谈会”在湖北举行。
笔耕不辍的红色巨篇
传承红色基因要靠载体,红色作品就是鲜活史料。而用百姓的语言,写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反映百姓心声,讲好红色故事,是年丰先生生动鲜明又独具魅力的写作风范。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用他手中的笔,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立言。先后出版了反映贺龙元帅革命生涯的小说集《小交通》和《短笛集》《短片集》《乡情集》《我也说党德》等八部专著,计二百余万字。其中《我也说党德》48篇18万字,《乡情集》105篇22万字。此外,还有发表在多个杂志、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的数百篇文章。这些作品,部部渗透着红色元素,篇篇体现着党的规矩纪律和作风,字字闪烁着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文化的光芒,赢得读者好评如潮。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高级编辑吴三敏曾这样点评《乡情集》:“其文,老辣而洗练,生动而传神,总是透露出一种深广的思想。或像一位秉烛夜行的哲人,照亮你前行的眼睛;或像一位时代航船的守望者,提醒你把准方向,注意暗礁;或像一位峡江纤夫的老号手,用那激越而豪放的号子声,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2003年防治非典时期,先生在《短笛集》“有感于防治非典”一文中强调:不要瞎胡来防治非典,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来;不要知法犯法防治非典;不要临阵逃脱防治非典;不要恐怖防治非典;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防治非典;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先生的这些见地与主张多么有前瞻意义啊!今天,在防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我们正是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严密的法制保障、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白衣天使的医者仁心,才不断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成果。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对《短笛集》批示:“年丰同志,我不是文人,写不出中肯的意见,主要的感觉是有才。”
先生的《品茶东湖话品牌》一文,从马克思讲到毛泽东、邓小平,从世界讲到中国,讲到湖北。文中讲到:武汉有个东湖,东湖有座长天楼。解放后,毛泽东来武汉,26次到长天楼品茶,完全可以写一篇新的共产党人的“陋室铭”。更有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均偕国际友人在此纵论天下大事。朱德元帅50年前就讲过,“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今后何其多,不能一拖再拖。东湖波澜壮阔,自然大气,更有共产党人的“圣贤气象”。要发挥优势,加大东湖生态保护,做大做强东湖茶叶品牌,绘写美丽东湖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的新画卷。先生的这些话讲的多么好啊!寄托着一位老领导、老知识分子对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在字里行间触手即烫。俞正声批示:“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看来年丰同志心情愉快,博览众书,绵绵思绪。”
汉口龙王庙,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地带,江面狭窄,岸陡水急,自古就是武汉防汛的关键。先生在《风雨彩虹龙王庙》一文中记录:1919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两次讲,要改造汉口,必先改造龙王庙;要建好汉口,必先建好龙王庙。中国共产党人兴建三峡水利工程,将先生的梦想变成现实。在建国初期的历次防汛中,周恩来再三叮嘱湖北,决不能让大水冲了龙王庙。毛泽东畅游长江时,坚持要向龙王庙方向游,由于风大浪急,漩涡四起,险象环生,陪游者反对。他说:“我就是要见见龙王。”毛泽东一生写了许多吟咏江河湖海尤其是赞美长江的壮丽华章,直接写到武汉的,有1927年写下的《菩萨蛮·登黄鹤楼》,1956年写下的《水调歌头·游泳》。周年丰也写过一首《长江上的桥》:“五千年的梦啊,长江上的桥,江水带梦照日流,白云有意空自飘,鹊桥在天上,彩虹太虚缈……五千年的梦啊,五十年的桥,新的时代新的桥,万里长江桥多少,彩虹江上跨,改革举起座座桥。”多么豪迈的气概,多么浪漫的情怀,洋溢着先生对祖国大桥事业飞速发展的深情讴歌,流淌着先生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无限赞美!
信念坚定,是周年丰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严治党深化改革的力度最大、成果最丰硕、人民最满意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先生红色创作的激情。2018年,先生编著了《我也说党德》一书。书中写到:越是离党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越近,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越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高举共产主义理想火炬,践行中国共产党党德。充分体现了先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与情感寄托。曾与先生同事二十多年的老战友、湖北省直机关工委原副书记、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阚成富在为这部专著题序中评价道:“一位退休老人,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责任,从一个普通百姓视角,满腔热情,用心观察,努力耕耘,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一篇篇论理文章,告诫人们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真正做到了讲政治,顾大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红色血脉的自觉践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年丰先生铁心向党的坚定意志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赤诚奉献,来自于他对党的无限忠诚挚爱,来自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融入先生的骨子里,延续在先生的血脉中。2018年3月,先生在一文中鲜明倡导,当前尤其要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先生对不正之风水火不容,疾恶如仇,彰显出弘扬清风正气和同各种错误思想作坚决斗争的峥峥铁骨。他在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亮剑”一词,特别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敢于亮剑。对一些人极力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质疑改革开放的错误言论,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都要拿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予以坚决批驳。
周年丰还经常给干部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给市县委书记念过的一副清朝县衙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由此,他告诫干部:不管你官有多大,首先你是共产党员,前怕狼后怕虎,横草不拈竖草不拿,懒政怠政,党和人民一定要问你的责。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针对少数干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先生鞭挞道:“张思德是个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最终去烧炭。他死于烧炭,同时也生于烧炭,因为他的精神是永生的。我们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要的是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先生一生极力倡导好的文风、话风、学风,主张用自己的话讲话。在他看来,言为心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情,思想,观点,看法,是说话的基本目的。话风可以说是文风,文风也是学风,搞假大空那一套,其根本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更是立场和态度问题。其病根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先生两袖清风,一生正气,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他在《“慎独”与“规矩”》一文中指出:“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对党员干部而言,洁身自好只是个基本底线,仅仅洁身自好还不够,还必须时时刻刻勤政廉政。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吾日三省吾身:为民、务实、清廉乎?”
清正廉洁,不仅从自己做起,而且从家风上带头。先生2003年就在《时刻行走在人生正道上》一文中写到:“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不正,也可能成为人生折戟的悬崖。”早年他在荆州地委工作时,在一楼和炊事班长门对门住了10年;从荆州调省城工作多年,但妻子的工作关系一直在江陵电影院。任文化厅长后,同事们出于关心,要把他妻子调到武汉来,被他婉言谢绝;到报社工作后,有同事好心劝他评个正高职称。而他觉得当“一把手”的人,不能把什么好事都揽在自己头上,同样被他婉拒;先生在报社创办了一年获利数千万的房地产公司,而他却没有从中谋取一处房产;先生的小儿子在一家银行做合同工,面对报社一年数亿资金流量,儿子从来没有向他伸手揽储;有许多次出国的机会,而他一生却没有出过一次国,等等。一个堂堂的家庭顶梁柱,既不顾妻子的情绪,也不顾儿子的感受;既不听同事的好心相劝,更拒绝要自己应享的待遇,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忘我”“无我”的崇高境界啊!这又该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配、什么精神在支撑啊?2003年,年过花甲的他,被评为全省六大勤政廉政典型。
面对荣誉,直面人生,先生在为阚成富《传承路上》写序时谈到:延安精神是一面旗帜,要一代接着一代传。七十三,八十四,我已跨进阎王不拿自己去的第一道门槛。我们是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又承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无怨无悔。
斯人已乘黄鹤去,留下光彩照人间。如今,周年丰先生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必将激励后人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让党的红色血脉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走深走远,走向未来!(省政府原参事董尚荣供稿)
中组部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干部工作”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老干部”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官方客户端
“湖北老干部”小程序